康达  加为收藏     康达  手机网站

欢迎访问郑州康达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官网!

地基基础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

市政工程总承包叁级及特种工程专业承包

@zzcondor.com 忘记密码?
 

公司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经七路18号院     公司电话:0371--63582415 / 0371--63582334
联系人:张经理   13803863965      公司邮箱:
condor@zzcondor.com   网址:www.zzkdjc.com  www.jikengzhihu.cn

页面版权所有 ©  郑州康达基础工程有限公司      豫ICP备16038124号-1

新闻资讯

NEWS

Inversion to Diversion:岩土工程的反问题

分类:
技术交流
发布时间:
2022/02/17
浏览量
【摘要】:
如果土压力能被反推出来,那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基于真实数据得出的“真实”土压力,会比朗肯理论算出来的土压力更加接近真实情况。

Inversion to Diversion:岩土工程的反问题

 骅仔 岩土沿途Geotech 2018-05-07 16:40

Nous entrons dans l'avenir á reculons.

我们倒行进入未来。

 

——《Bibliothéque de la Pléiade》

Paul valéry

柏拉图在他的《理想国》中,描述了一个“洞穴隐喻”:

 

看!人类居住在地下的洞穴中,他们从孩提起一直如此。他们的脖子和腿脚被锁链束缚着,所以他们无法移动,也无法回头,只能看到前方。在他们的后上方,火在远处燃烧,在囚徒和火之间有一条小路,高出地面。如果仔细观察,就会发现有一矮墙沿路而建,像表演木偶剧时位于操控者前方的那块舞台

 

图片

洞穴隐喻

 

在故事中,囚徒们只能通过观察洞穴后方的投影来获得有限的信息,借此来认识洞穴外的世界。

 

事实上这是一则关于人类处境的寓言。人们碍于自身阅历、思维的局限性,只能片面地认识世界。有限的阅历和思维就像锁链和背后的墙,阻碍了我们真实地认识世界。由于其他囚徒都处于同样的困境,互相之间的交流也无补于事。

 

同时,这则故事也反映了反问题的一些特点。

 

如果我们预先知道被投影的物体是一匹马,或者是一个水壶,当看到它们的投影时,我们立即就能辨别出来。这是一个常规的正问题,我们预先知道了原因(马/水壶),通过过程处理(火光的映射),很容易就得到了惟一的结果(墙上的投影);然而,若我们仅知道结果(墙上的投影)和过程处理(火光的映射),貌似像知道原因就没那么容易了。除了是一匹马,墙上的投影还可能是一双手。

 

图片

墙上的投影

 

仅知道结果和过程,反推出原因。这就是典型的反问题。

 

在我国古代,也有书籍记载过类似的反问题寓言。佛教经典《长阿含经》中,提到了为人熟知的“盲人摸象”寓言:

 

有王告大臣:“汝牵一象来示众盲者。”……时彼众盲各以手触,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:“象类何物?”触牙者即言“象形如萝菔根”;其触耳者言象“如箕”;其触头者言象“如石”;其触鼻者言象“如杵”;其触脚者言象“如臼”;其触脊者言象“如床”;其触腹者言象“如瓮”,其触尾者言象“如绳”。

 

如果这些盲者脑海中有大象的概念,恐怕就不会如此美妙的想象力了。

 

怎么来判断反问题是否可以解决呢?

 

为了能更深入地说明反问题的可解性,在我们正式进入岩土工程的相关问题之前,先来看一个情景剧。

 

五一假期的某天,你青梅竹马、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——大锤,请你去他家吃饭。为了显示热情好客,大锤亲自下厨,为你做菜。

 

不消一会工夫,第一道菜上桌了。

 

图片

第一道菜

 

朋友怀着满脸的期待,说:“这是不才最近学会的新菜式,你猜猜看都用了些啥材料?”

 

显然,只要稍有生活常识,都可以清楚地看出,这是中国人饭桌上典型的家常菜:西红柿鸡蛋。

同时,基于其独特的烹饪手法(处理过程),你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,原料为西红柿X2,鸡蛋X4(原因)。

(入门级的反问题。一般人在很短时间内,都可以解决这条问题)

 

听到你的回答后,朋友很满意。马上,第二道菜端上来了。

 

图片

第二道菜

 

再一次迎着朋友期待的眼神,这次你陷入了较长时间的思索。

这道菜中,面条和布丁X8都不难看出来。关键是在面条底下,汤里面,是否还有其他材料?在通过观察无果后,可能还需要动手(筷子)去寻找一下才知道了。

(中级的反问题。随着处理过程和原因的复杂性提高,有时候可能利用需要多种手段才能解决问题)

 

终于,最后一道菜也上来了。朋友邀你上座共进晚餐。

 

图片

最后一道菜

 

你彻底懵了。通过观察和动手,根本找不出有多少种材料。你甚至不知道材料是什么。或许要尝尝(根本不想尝)?

(宗师级的反问题。事实上,在岩土工程中,大部分的反问题均是宗师级别。原因的变量众多,各变量在通过处理过程后,已经变得相辅相成,难解难分。光从结果入手,甚至很难定量、清晰地去认识原因)

 

以上的菜系,从明朗到模糊的过程,其实就是一个边界条件从明朗到模糊的过程。换句话说,反问题的可解性,取决于边界条件的确定性。

 

以下我们用一个岩土工程反问题成功解决的案例作为说明。

 

 

Henry Darcy的砂滤实验

 

19世纪的中叶,当时作为供水与道路部总监(Chief Director for Water and Pavements)的达西(Henry Darcy)受到委托,开始对第戎市(Dijon)的公共供水系统的改建计划进行研究。在此之前,第戎市的水源主要靠地下供水井系统供应,但供水能力仍不能满足需求。

 

在1856年,针对此计划,达西写出了他的不朽名著《第戎市的公共水源》(Les Fontaines Publiques de la Ville de Dijon).

 

图片

第戎市的公共水源

 

在研究报告中,达西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供水系统。新鲜的水源计划从约13公里远的Rosoir Spring引到第戎市附近的水库,通过2.8万米总长组成的供水管道输送至城市的大部分角落。在这些供水管道中,砂被用作过滤材料形成砂滤装置,以阻隔水中的多余杂质。为了计算各个不同长度管道的水流量,似乎需要清楚地了解这些砂滤装置的渗透特性。

 

当时,还没有任何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理论模型。为了研究这个问题,达西与他的搭档Charles Ritter设计了一个测定水流过砂子的实验装置。

 

图片

达西设计的砂滤试验装置

 

这个装置的核心部分是一个2.5m高,0.35m内径的圆筒,圆筒内最多可以填入最多2.5m高的砂。在圆筒的底部,设置了一个三脚钢架,用来承托圆筒内砂的重量。在三角钢架上面,分别垫有两块滤网——孔径5mm的钢丝网和孔径2mm的钢丝网,这样,在水流过砂时,砂就不会从底部随着水一起流出。

 

水通过连接在圆筒上方的供水管进行供给,在流过砂子后,最后通过底部的出水口流出。出水口设置了一个水龙头,这样就可以控制水的流量了。同时,在圆筒的上下两端都设置了U型的测压管,用于观察水流过砂子之后的水压变化。

 

如果我们预先知道砂的渗透特性(渗透系数k)和砂的高度(h),那么从测压管中水压的变化,就可以轻易地得出水在砂中的流动速度或水流量。这是一个简单的正问题。

 

然而,这个装置重点是要解决一个反问题:如果我们知道水流速度或水流量的情况下,是否可以通过水压变化和砂的高度来反求砂的渗透特性?

 

如果有在土力学中学过达西定律的朋友,可能认为这也是小菜一碟。现在,让我们先忘记达西定律10分钟,一步一步来跟随达西的实验过程,看看这个反问题,是否真的像它看上去那么简单。

 

达西选择了来自法国索恩河畔(Saône)的石英砂作为砂滤材料,它的颗粒组成如下:

 

图片

如果按照我国的勘察规范,可能是属于中粗砂的类别。砂的孔隙率为38%,换算可得孔隙比约0.6左右。

 

1

测试试验

第一步要考虑的是怎么填砂。天然的砂样中,一般会包含有空气。如果直接装填,砂样中则会残留有空气,水的流动则不会是均匀的。为此,达西在装填之前,先将砂与水混合,然后将砂水混合体一起装填进圆筒,这样就可以尽可能避免砂中残留有空气。

 

达西先填进了约0.6m高的砂样,开始了测试试验。

 

测试试验的结果并不如意。

 

在水压下,测压管中的水位出现了上下振荡。当采用高水压时,出现的振荡更加强烈,甚至没有办法去观察出一个平均水位。在这种情况下,没有办法衡量砂的渗透特性,是否和水压存在相关关系。

 

后来达西想了个办法:在测压管中填入水银。水银的密度是水的13.6倍,在U型管中,如果水银的位置上升了1mm,即相当于原来的水位上升27.2mm。那么,在高水压的情况下,测压管中的水位振荡就被大大缩小了,平均水位也变得可以观测。

 

2

第一次正式试验

在吸取了测试试验的经验后,达西进行了第一次正式试验。砂的高度为0.58m,在逐级增大的水压下,测量每分钟的水流量变化。

 

图片

第一次试验结果

 

如果我们将平均水压P与平均流量Q画在笛卡尔坐标轴上,结果会是怎样呢?

 

图片

第一次试验流量与水压的关系

 

结果很不错。流量与水压呈现了很强的线性相关关系。这意味着,砂的渗透特性是稳定的,它不会随着水压的增大而改变。

 

3

第二次正式试验

在第一次试验的基础上,达西又设计了第二次正式试验。这次试验由两组子试验组成:在砂填料高度在1.14m和1.71m的情况下,继续测试水压与流量的关系。这两个高度的数值约为第一次试验的2倍和3倍。

 

图片

第二次试验结果

 

图片

第二次试验流量与水压的关系

 

我们可以发现,第二次试验同样地印证了在不同水压下,砂渗透特性的稳定性。不同的是,随着砂料高度的增加,似乎曲线的斜率似乎在不断减少。即在同样的水压条件下,砂的渗透特性还与过滤长度有关?

 

4

第三次正式试验

为了验证这个猜想,达西准备先将试验中其他的变量条件逐一消除。

 

首先就是通水持续时间。

 

前两次试验中,每次通水的时间都是不统一的,有长有短。为此,参照第二次试验,达西又设计了第三次试验,砂料的高度同样是1.70m,只不过,不同压下的通水时间统一为20min.

 

图片

第三次试验结果

 

图片

第三次试验流量与水压的关系

 

通水时间的影响并不明显。可以说,只要渗流条件达到了稳定,通水时间长短并不会影响砂料的渗透特性。

 

这样,变量条件就剩下砂料的高度。

 

为此,达西设置了一个新的参数——压高比I。它是压力P与高度H的比值。达西的设想是,假如砂的渗透特性真的是稳定的,那它就应该与除了砂成分之外的因素无关。现在之所以会受到砂料高度的影响,是因为每次试验中,水在砂料中流动的路径长短不一。

 

我们应该把路径长短这个变量因素消除后,再来看看结果。

 

图片

流量与压高比的关系

 

至此,达西认为水流量Q与压高比I成正比的关系基本可以实锤了。

 

对于各条曲线间斜率上的稍微差异,达西则认为是由于试验误差导致的。比如第一次试验中,砂料没有洗干净;第三次试验中,所用的砂料又洗得太干净了,而且粒径比之前的试验稍大,等等。

 

5

第四次正式试验(番外篇)

在达西完成试验过后,他的搭档Charles Ritter有了一个新的想法。在达西得出的结论中,虽然进行了不同水压下的试验,但这些水压都是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。

 

比如设置的水压是10m,流过砂料后,就自然变成了1m。但是,如果我们人为地去控制这些水压呢?

 

如果初始设置的水压是10m,在流过砂料后,我们通过人为加压的方式,让水压从1m上升至5m,达西得出的定律是否还会生效呢?

 

说干就干。Ritter在1856年的2月17~18日(应该还在过年),按照他的想法进行了第四次补充试验。在试验中,Ritter通过人为增加或减少的方式改变上下测压管的水压,进行了12次的平行对比试验。

 

图片

第四次试验结果

 

图片

Ritter试验与Darcy试验的结果对比

 

good match.

 

后来,平均流量Q和压高比I就变成了著名的达西公式中的Q和i:

Q = kiA

其中A是通水的面积,k则是反应砂渗透特性的——渗透系数。

 

达西运用他的聪明才智,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岩土工程中的反问题。我们可以看到,即使是简单的反问题,它的求证也绝不简单。达西公式,是通过多次试验,步步为营,逐项排除干扰因素得出的。

 

试验过程中,通过逐步消除多个可能的自变量,最终实现了从第三道菜——第二道菜——第一道菜的转变。

 

只有问题的边界条件逐步明朗化、具体化,反问题的解决才会出现曙光。那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有边界条件,就肯定能解决问题呢?下面我们继续来看另外一个岩土工程的反问题求解失败的案例。

 

 

骅仔的基坑反问题分析尝试

 

某个闷热的午后,骅仔正在对着一大堆基坑的监测数据打盹,这段时间,我需要对这些数据逐一查看,以对基坑作出评估。突然间,有一个念头进入了我的脑海里:

 

如果我只有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的数据,是否可以根据水平位移反推出土压力的分布呢?

 

如果土压力能被反推出来,那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基于真实数据得出的“真实”土压力,会比朗肯理论算出来的土压力更加接近真实情况。

 

我同样不是省油的灯,也是说干就干。

 

首先,我先选取出了一些基于测斜数据的基坑水平位移值。

 

图片

基坑的水平位移值

 

基坑围护结构的深度为19m(+1m~+20m)。然后,我将这19m的长度从上至下分成了190份单元体,每个单元体的长度为0.1m。

 

现在让我们假设围护结构的底部的固定的。这时围护结构相当于一根底部被固定的悬臂梁。这时,如果我们在190份小单元体中,任意选择其中一个,施加大小为1的单位力,那么对于不同位置的小单元体,这个单位力使围护结构产生的水平位移也会不一样。

 

图片

在0m,10m,15m处施加单位力产生的水平位移

 

可以看出,即使在1个小单元体中施加作用力,也会影响到其他189个小单元体出现水平位移。

 

现在,我们定义一个位移参数K(i,j)。其中i代表单位力作用的位置,j代表受影响的位置。例如,K(2,3)就代表作用在单元体2处的单位力,使得单元体3产生的位移。通过对这些参数集成,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二维的矩阵K:

 

图片

位移影响系数矩阵K

 

同样地,我们可以将真实的位移也分为190份。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个含有190个元素的一维矩阵Δ:

 

图片

位移矩阵Δ

 

接着,我们假设每个单元体受到真实的力为F,则有:

 

图片

力矩阵F

 

通过以上三项,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:

图片

我们假定这是一个欠定方程,采用最小范数法进行求解:

图片

这样,不就可以简单地成功求解出每个小单元体真实的受力了吗?

 

怀着兴奋地心情,我立即投入到了求解的汪洋大海中。

 

结果……是令人失望的。算出来的反力方向杂乱无章,有些值大得离谱,有些又小得过分。这说明矩阵[K]并不是满秩的,求出的[F]有多种可能性。

 

这说明了,对于这个基坑反问题的求解方法,边界条件还不足够。

 

很明显,要使反问题可解,不仅需要边界条件,还需要“足够”。

 

那还需要哪些边界条件,才会令方程变得可解?(反力的分布方向?分布形状?)

对于一般的反问题,是否存在一个临界边界,在跨越这个边界之后,问题就会变得可解?

 

作为两条谜题,留给各位思考。

郑州康达基础工程有限公司

  郑州康达基础工程有限公司,成立于1995年,注册资金伍仟万元人民币。公司持有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壹级施工资质、特种专业工程承包 资质、市政工程总承包、环境工程施工专业承包、劳务承包资质。郑州康达基础工程有限公司专业从事:地基与基础施工、设计与 咨询服务;市政与建筑深基坑支护、降水;水利水电高边坡锚索及大坝固结灌浆;高速公路边坡防护及生态绿化;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;滑模设计与施工及建筑结构加固;特种专业工程施工专业承包市政及环境工程施工。

  郑州康达基础工程有限公司,业务涵盖:基坑支护、基坑支护及降水、基坑施工、降水桩基、桩锚支护、桩锚支护施工、桩锚支护设计、基坑支护可回收锚索、地下连续墙施工、桩基施工、灌注桩施工、钻孔灌注桩施工、静压桩施工、cfg桩施工、潜孔锤引孔施工、边坡防护、边坡防护施工、抗滑桩施工、抗浮锚杆施工、地基处理、地基加固、结构加固、管棚施工、盾构区间锚索处理等工程,欢迎新老客户访问、咨询及相关工程项目合作洽谈。电话:13803863965 公司网站:www.zzkdjc.com www.jikengzhihu.cn

关键词:

新闻列表

 

服务项目

可回收锚索1

联系我们

相关资讯

伟大的岩土工程师(中国篇)
伟大的岩土工程师(外国篇)
影响工程质量的非技术因素
Terzaghi文稿 | 土力学—工程科学的新篇章
《土力学原理十记》全笔记

公司地址:
河南省郑州市经七路18号院

公司电话:
0371--63582415
0371--63582334

联系人:
张经理 (13803863965)

公司邮箱:
condor@zzcondor.com

相关案例

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
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。